红楼说梦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三江阁网www.sanjiangge.net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
那些经常聚在一起吟诗作赋的宗室子弟,是否参与了《红楼梦》后四十回的创作?是否对《红楼梦》通行本的问世起了一定的作用?到目前为止,还没有直接的证据能证明这一点。但有一个事实不可否认,就是这些人对《红楼梦》的底细比别人更清楚,更了解,证据就是他们留下的诗篇。比如:明义的《题红楼梦》十二首,永忠的《因墨香得观红楼梦小说吊曹雪芹三绝句》等,都能印证这个问题。然而,他们以隐曲的方式谈论这部作品的诗篇就更多了,敦敏《懋斋诗钞》中的《题敬亭〈琵琶行〉填词后二首》,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。这首诗的原文如下:

其一:

西园歌舞久荒凉,小部梨园作散场。漫谱新声谁识得?商音别调断人肠。

其二:

红牙翠管写离愁,商妇琵琶湓浦秋,读罢乐章频怅怅,青衫不独湿江州。

笔者认为,商妇所吟唱的《琵琶行》,指的就是《红楼梦》,理由是:虽然“商妇”的名声不雅,带有浓厚的铜臭之气,但经她弹奏出来的《琵琶行》却是“王者”之音,因为“琵琶”二字中并列四个“王”字。商妇弹奏《琵琶行》,和用戏子演绎一段真实历史有异曲同工之妙,都带有“以文为戏”的特点。《琵琶行》的作者白居易,号香山居士,这个号用来代指《红楼梦》作者也在合适不过。因为,“白”即“金”,带有皇家的背景,而香山巧好是作者的隐居之地,红楼梦就诞生在这里,把这个名号用在他的身上可谓名副其实。

诗中所说的“西园歌舞”,指的就是在大观园上演的历史剧目,由于大观园位于“帝城西”,宗室子弟大都心照不宣地把它称之为“西园”。明义在他的《绿烟锁窗集》的诗文中,就曾经发出过“悠哉邺西园,千古醉人心”的感叹。可见,“西园”在他们心目中既崇高又神圣,这里上演的剧目自然不会是普通的戏。

“漫谱新声谁识得?商音别调断人肠”,这句话道出了在“西园”上演的是一出悲剧,是作者的“一把辛酸泪”,也是这些宗室子弟刻骨铭心的痛。但可惜的是,这些“商音别调”无人能识,无人能领会,无人听得出其弦外之音。“读罢乐章频怅怅,青衫不独湿江州”,这句话表明这出戏反映的不仅是一家之哀荣,更是古今之悲叹,能与之产生共鸣的不止是白香山,还有更多的有“情”之人。它与永忠的“不是qíng rén不泪流”的意思颇为相似,说的都是凡知情者,凡宗室之人,都会为之动容,为之震撼。

“西园歌舞久荒凉,小部梨园作散场”,这句话说的是这出戏已是曲终人散,曾经热闹非凡的舞台,如今只留下了一个无人问津的荒凉园子。也许,这首诗写在《红楼梦》八十回完成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,所以诗人才会用“久荒凉”来形容。看得出,虽然这出戏已经唱完,但里面的“商音别调”却还在他们的耳边回荡,在他们的心中萦绕不散,让他们的思绪依然沉浸在那段难以忘怀的历史中。

如果说敦敏的诗从戏剧的角度对《红楼梦》来了一次旁敲侧击的暗示,那么明义的诗则从戏子的角度又进行了一番点拨。他在《中元夜闻歌漫成长句》中这样写道:

夜过七夕初长漏,满堂明烛明如昼。断肠客依绿樽前,**人唱黄昏后。香鬟冉冉乌云堕,罗裙艳艳湘波绉。舞腰不让春柳软,歌喉更比雏莺溜。朱唇未启斜遮扇,玉肩半軃长拖袖。珰垂玉耳两明月,领围细项双排扣。一枝烟里笼芍药,二月梢头含豆蔻。端详举止凌凡辈,矜持态度同闺秀。柔肠百尺辘轳转,芳心一寸灵犀透。眉眼抛掷暗来去,手语殷勤私授受。讵有千金买尔笑,漫劳一曲为侬寿。多情未免有龃龉,无缘那得相邂逅。人生百岁忽如寄,其间万物牢以囿。不从鸡鹜争饮啄,或随牛马效奔走。冶金自负能跳跃,俎豆凭谁漫饤饾。几见富贵终相守,亦有才命两不副。名高未免受物忌,钱多或恐生铜臭。何如散发返修林,常使红粧送清酎。

这首诗再现了张宜泉诗中的“身同傀儡笑登场,一曲春风灿齿芳。金鼓演全人世态,衣冠描尽古今长”的恢宏场景。戏子是这首诗的主角,他们表演的舞台就是“西园”,他们所起的作用与蒋玉菡一样,演的是历史大戏,演的是人间悲歌。这个戏是由“袭人”和“戏人”相结合共同完成的。

我们都知道,蒋玉菡是天下闻名的戏子,和宝玉情投意合,他的作用直接体现在他所唱的小曲中:

可喜你天生成百媚娇,恰便似活神仙离碧霄。度青春,年正小;配鸾凤,真也着。呀!看天河正高,听谯楼鼓敲,剔银灯同入鸳帏悄。

酒底是:“花气袭人知昼暖”。由于出题者要求酒底要席上生风一样东西,恰巧蒋玉菡看见席上有“一朵木樨”,便说出了这个酒底。木樨即桂花,这个酒底道出了《红楼梦》这出戏的主题,道出了女儿即袭人,也道出袭人即嗣子的秘密。所谓“配鸾凤”指的就是他与袭人的婚姻,这个结合就是戏人与袭人的结合,也就是戏与历史的结合。只有他们的通力合作,才会有这个伟大的创举,才有奇迹的发生。

明义的这首诗是对《红楼梦》“以文为戏”演绎手段的阐释。当然,这个手法有利也有弊,所谓“多情未免有龃龉,无缘那得相邂逅”,说的就是这种形式难免让人产生误解,并受到无端指责或诽谤,但要想求得真谛,与其没有缘分是不可能的。“名高未免受物忌,钱多或恐生铜臭。何如散发返修林,常使红粧送清酎”,这是结尾句,它道出了作者不愿为名利所缚,归隐修文,以红妆送“清明”的真相。所谓“清酎”指的就是“清酒”的意思,而“清酒”即“清九”,它是袭人的代称。(未完、待续)

(本章完)

历史军事推荐阅读 More+
明世繁华

明世繁华

烧卖几块钱
一个人现代人穿越到古代,
历史 连载 17万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