傲双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三江阁网www.sanjiangge.net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
亡魏

秦始皇与燕国议和,又向下一个诸侯,挥出了亡国之剑。这个诸侯国就是魏国。

短短的五年时间,秦国亡韩并赵伐燕,更加助长了秦始皇扫荡诸侯、兼并天下的信心。按照,李斯和尉缭子献上的平天下策,灭亡诸侯的顺序,先灭三晋,再灭楚,北上亡燕,最后亡齐。

韩国被灭,完成了第一个目标。赵国只剩下代郡,不成气候。三晋之中,只剩下魏国。

虽然,魏国的疆域,只剩下狭窄的国土,还没有赵国的代郡大。但,它位居中原,天下枢纽,又有很强的军事力量。所以,秦始皇是不会让魏国存活多久。

秦始皇灭韩并赵之后,下一步要亡的诸侯是魏国。结果,荆轲刺秦,惹怒了秦始皇,导致秦国大举进攻燕国。

秦国取得了绝对的胜利,但,也未能彻底亡燕。如今,秦、燕议和,秦始皇重新调整战略,攻灭魏国。

也可以说,是因为燕国,让魏国多存活了三年。尤其是秦始皇并赵国的那年,魏景憨王甍,魏王假继位。魏国新旧换主,又笼罩在秦军灭韩并赵的阴影下。秦军亡魏,是很简单的事情。

由于,攻伐燕国,打了三年。魏国得到了三年的休养生息,再加上,魏王假巩固了地位。秦国想要亡魏,就要付出一点代价。

秦国亡魏之前,先做了一件事:攻打楚国。

那么,秦国为什么要再生枝节,攻打楚国?

我想有三个原因:

1、震慑楚国。

2、试探楚国的态度。

3、为了麻痹魏国。

公元前228年,对秦国来说,绝对是最好的一年。这一年,秦国不仅攻破邯郸,楚国、魏国也同时换主。

秦始皇伐燕,耽搁了三年。此时,魏国和楚国的新君,都坐稳了王位。

秦国亡魏,楚国会不会施以援手,秦始皇也拿捏不准。于是,秦始皇干了一件事:试探楚国的态度。

由于秦国很多能打且优秀的将领,都在外地。毕竟,亡韩并赵伐燕,需要大量的将领驻守。

王翦、李信、辛胜、辛武等人都在燕国。

伐楚的人选,只能重新寻找合格的将领。此时的秦国,优秀将领有很多。秦始皇又选中了两个人:王贲、蒙武。

也可以说,王贲、蒙武,是新一代年轻将领的标志。

于是,敲打楚国的任务,秦始皇交给了年轻一代翘楚。

公元前226年,秦国和燕国之战,快要接近尾声的时候,秦始皇以王贲为将,蒙武为副将,率领十万精锐,做出了伐楚的政令。

王贲、蒙武率军,进攻楚国北部重镇。这两位年轻人,不仅配合默契,打得也很好,连克楚国十几座城池。

此时,楚国的君王和国政,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。

公元前228年,楚幽王甍,其同母弟继位,这就是楚哀王。楚哀王继承王位,屁股刚坐热,就被其异母弟杀害。这个继位的人,就是楚国末代君王:楚王负刍。

这里有个问题,楚王负刍为什么要弑杀楚哀王?

按理说,楚幽王甍,其同母弟楚哀王继位,名正言顺。

可,出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:楚王负刍弑杀楚哀王,楚国朝臣没反对?

这就要从楚考烈王甍说起了。

话说,楚考烈王甍,其子继位,这就是楚幽王。然,楚国国政,发生了一场惊天刺杀大案:李园谋杀春申君黄歇。

随着春申君的死,楚国流传一个谣言:楚幽王不是楚考烈王的儿子。

由于,李园把持朝政,掌控大权,又专政好杀,没人敢反对。楚王负刍年幼,也不敢反对。等到楚幽王甍,李园病故。楚王负刍以楚哀王非楚考烈王所出为由,弑杀了楚哀王。

楚幽王、楚哀王非楚考烈王的儿子,早已经在楚国传得沸沸扬扬。因此,很多人都支持了楚考烈王的亲生儿子楚王负刍。

楚王负刍弑杀楚哀王,继位后,又做了两件事:

1、诛杀王太后(楚考烈王的王后)。

2、灭了李园的家族。

楚王负刍用铁腕手段,成为了楚王,清洗了反对者。可,楚王负刍刚坐稳王位,秦国出兵讨伐,还丢了十几座城。

面对秦国的攻势,楚王负刍选择如何应对?

答案:割地求和。

楚王负刍献青阳(今湖南长沙)以西的疆域向秦国求和。

秦始皇见楚王负刍献地,得到了一个信号:楚国不敢与秦国为敌。

于是,秦始皇又下达了一个命令:让王贲北上,出兵亡魏。

秦国亡韩并赵之后,魏王假是最害怕的,也担心魏国是秦国下一个灭亡的国家。然,魏王假见秦国和燕国打起来了,暂时放松了警惕。等到秦国与燕国议和,魏王假又高度戒备。

魏王假没想到秦国和楚国打起来了,别提多高兴了。

秦国和楚国是大国,一旦开战,势必要分出胜负。秦国强大,楚国也不弱。两国交战,就顾不上魏国了。

魏王假还没高兴多久,却得到前线来报:秦国攻魏。

尤其秦国伐魏,是突然进袭。魏国君臣上下,毫无防备。王贲率军攻入魏国腹地,连战连胜,兵围大梁城。

魏国国都大梁被围,魏国君臣乱做一团。

摆在魏王假的面前,只有两个选择:

1、为社稷而战,坚守大梁城。

2、开城投降。

然,魏王假选择了战。

那么是什么底气和胆量,让魏王假选择了战?

我想有以下原因:

1、魏国大梁,历经魏惠王到魏王假六代人的经营,城池坚固,战甲和粮草充足,固守是没问题。

2、魏国有战的能力和实力。

3、魏王假不想成为亡国之君,主战。

魏国依托城防工事,拼死防守,多次击败了秦军的攻势。可,魏王假遇到了一个很强的对手,这个人就是王翦之子王贲。

王贲是年轻人,出牌,也不按常理。正面强攻无效,便想了一个办法:以水代攻。

王贲见大梁城地势低洼,遂引黄河、鸿沟之水灌城。也许,王贲水淹大梁,借鉴了武安君白起水淹楚国郢都。

最终,水淹大梁三月,城崩。秦军趁势攻城,大梁城内死伤无数。

魏王假见大势已去,只好出城投降。

王贲攻陷大梁,标志着魏国,灭亡。魏国大梁,也是既韩国新郑、赵国邯郸、燕国蓟城,又一座被秦军攻克的国都。同时,也象征着秦国亡了三晋。

当然呢?代王嘉还在代郡抵抗,燕王喜还在坚守辽东。但,韩、魏是彻底的灭亡了。

三晋都有一个特点:君主先抵抗,后降秦。

但,三晋的亡国之君,遭受的待遇不一样:韩王安先被囚禁,后因新郑叛乱被杀;赵王迁被流放房陵,活活而死;魏王假没有记载,他的结局是怎样的,估计也不太好。

那么,现在来介绍一下,魏国的历史和君王:从公元前403年建国---到公元前225年亡国,共计179年。

魏国的君主:历经魏文侯、魏武侯、魏惠王、魏襄王、魏昭王、魏安釐王、魏景憨王、魏王假,共八位国君。

魏文侯、魏武侯及魏惠王前半生执政生涯,是魏国最骄傲的岁月,天下诸侯,无不看魏国的脸色。魏国才能成为战国七雄之中的首霸,并是第一个称王的中原诸侯。

魏惠王后期(庞涓死后)开始,魏国开始走下坡路,不是秦国打他,就是赵国打他,楚国也欺负他,齐国马陵、桂陵之战,动摇了魏国的霸主地位。

魏襄王刚开始嚷着打秦国,来了一个五国合纵伐秦,接着被秦国多次打败,没有脾气。后以诸侯制衡诸侯,连秦、韩伐齐,连韩、齐三伐楚国,连齐、韩伐秦。魏国的国力,也在慢慢恢复。

魏昭王时代,魏国被秦国打回了原型。

魏安釐王出现了短暂的复兴,不仅助赵伐秦,还灭了秦国给吕不韦的封地陶郡。

魏景憨王继位,就被秦国打得没脾气,丢失了大片国土。落得,献地求和。

魏王假更悲催,当了三年国君,什么都还没做,来不及做,就成为了亡国之君。

魏国出场很高调,打遍诸侯无敌手,俨然是战国七雄的霸主。中期,被诸侯群殴,被齐国动摇了霸主地位。后期,秦国崛起,完全压制魏国,抬不起头来。

简单说:

魏国有辉煌的时候,也有屈辱的时候。最终,魏国没能逃脱被秦国灭亡的命运。遥想魏文侯、魏武侯时代,打得秦国完全没有脾气,尤其是吴起的魏武卒,横扫秦国,更是以少胜多的经典的战役。

可惜啊!天下风云,变幻不断。魏国,被后来居上的秦国所灭。

一提起战国时代的魏国,给人的第一印象:人才大国。

魏国人才多、军事家也多、国力很强盛。因此,后来王朝,有很多选择用魏这个字,为国号。甚至,得到了南北朝时期,鲜卑族的热爱。

那么,魏国为什么被称为战国时代人才大国?

这是因为魏文侯用尽一生,将孱弱的魏氏,发展壮大,并建立诸侯国,还设立了西河学派,取代了鲁国的文化中心地位。西河学派的诞生,魏国才有源源不断的人才。

可惜,魏国的落败,也与人才流散有关,替秦国做了嫁衣。

秦孝公时代的商鞅、秦惠文王时代的张仪、秦昭襄王时代的范雎、秦始皇时代的尉缭子和姚贾,这些都是在魏国混,却混不下去,去了秦国。

可以说,魏国诞生人才,却没得到很好的重用。秦国用魏国的人才,消灭了魏国。

还有吴起流亡楚国,司马稠去了中山,乐羊后裔流散诸侯,信陵君郁郁而终等等,更加剧了魏国走向衰败。

这也说明了一个道理:人才是兴国的关键。但,有人才不用,是亡国的因素。

所以,培养了人才,你不用,就为他人做了嫁衣。

魏国亡了,也标志着秦国和魏国,百年的恩怨,彻底画上了句号。秦始皇荡平三晋,又完成了一个目标,也离兼并天下越来越近。

然,十八年后,魏国的后人,举起了反秦旗帜,又被西楚霸王,封为魏王(魏王咎、魏王豹)。

结果,魏王豹因为听了一句谶语:他的女人(薄姬)将会怀天子。

于是,魏王豹挑战汉高祖刘邦,再次被灭,彻底淡出了历史舞台。

总之呢?公元前225年,姬姓魏氏建立的魏国,大梁被破,象征着熬了一百七十九年的政权,被秦始皇所灭,淡出了战国的历史舞台。

那么,随着三晋被秦始皇所灭,燕国被打残。秦始皇又将会朝着哪国诸侯挥出亡国之剑?

谁,将会成为秦始皇打击、灭亡的国家。

历史军事推荐阅读 More+
你的心胸有多宽

你的心胸有多宽

春秋转
心胸宽广的人往往把委屈和不满往自己肚子里咽,时间一长,他的心就变得什么也撑得下;心胸狭窄的人,往往把委屈和不满往外吐,所以他的心就什么也撑不下。 能人故事一篇, 好人一生平安。
历史 连载 36万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