傲双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三江阁网www.sanjiangge.net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
千古一帝

公元前230年---公元前221年,秦始皇用了十年之功,扫荡诸侯,兼并天下,不仅终结了春秋战国数百年的乱世,也终结了旧王朝,开启了崭新的新王朝。

这个新王朝,有个响亮的名字:大秦王朝。

对于,王朝和帝国,那个更霸道,更有气魄。很多人的答案:帝国。

尤其是近现代,帝国这个词语,用得比较频繁。因此,帝国比王朝,更有气魄。

但,我个人更加喜欢用王朝这两个字。

公元前221年,华夏大地,诞生了第一个大一统君主制的封建王朝:大秦王朝。

建立,这个王朝的人就是引无数男儿折腰,且赫赫有名的千古一帝:秦始皇。

这个出自赢姓赵氏古老的部落,开创了新时代。

这个男人,也是中国历史上,第一个称皇帝的男人。这一年,这个男人才三十九岁,

说到这里,就来介绍一下,上古八大姓和战国七雄。

姓,源于母系社会,由于当时的子女"知其母,不知其父",所以同一个姓代表同一个母系的血缘关系的氏族符号,上古八大姓,都从"女"旁,表示这是一些不同的女性始祖传下的氏族人群。

故而,姬、姜、姒、嬴、妘、妫、姚、姞为上古八大姓。

轩辕氏、青丘氏等上古部落皆为姬姓;姜姓,起源于炎帝神农氏;姒姓起源于大禹;嬴姓,起源于皋陶,皋陶生于曲阜,因而以嬴为姓;姚、妫同源,都是起源于舜;妘姓,起源于祝融氏。

战国七雄,指的就是韩、赵、魏、齐、秦、楚、燕。这七雄当中,秦、赵属于嬴姓;燕、魏、韩属于姬姓;齐国立国时是姜姓,战国时,姜齐被田氏取代,田氏属于妫姓;楚国属于芈姓,是祝融八大姓之一。

武王伐纣,建立了姬姓的天下。嬴姓因为效忠殷商,遭到了不公正的对待,被迫向东迁移,被称为东夷。武庚叛乱,嬴姓加入,又被迫向西迁移。

然,嬴姓不甘被命运摆布,敢于逆天改命。经过,几代人的努力。嬴姓封为两支:一支流落在岐山以西,为周天子养马。后来,戎狄之患,亡了西周。周平王东迁,将故土交给了嬴姓,这就是春秋建国的秦国。

另一支流落到晋国,扶持晋文公称霸,成为六卿之一。在春秋时代,出了很多优秀的人,及至战国,建立诸侯国。所以,秦。赵两个诸侯国,是同宗同祖。

赢姓,逆天改命,与天抗争。最终击败了姬姓、妫姓、芈姓、姜姓,建立了新的王朝:大秦王朝。

那么,秦始皇为什么能够扫荡诸侯,兼并天下,建立帝王霸业。

有以下观点:

1、贾谊的过秦论:奋六世之余烈,振长策御宇内。(秦国有扫荡诸侯的实力。)

2、秦始皇的个人魅力。(用人)

3、诸侯之中无远大之君。

我个人认为,除了以上观点,秦始皇能够扫荡诸侯,还有以下原因:

诸侯国换主频繁。

秦始皇从继位到亡六国,一统天下,尤其是三晋、楚国换主最为频繁。

韩国:韩恒惠王、韩王安。

赵国:赵孝成王、赵悼襄王、赵王迁。

魏国:魏安釐王、魏憨景王、魏王假。

楚国:楚考烈王、楚幽王、楚哀王、楚王负刍。

燕国君主没换,燕王喜却总是找赵国的麻烦。齐国君主没换,齐王建忘战,选择偏安。

可以说,秦始皇亡六国,有实力的同时,运气好,又善于抓住战机,最终打下了万里江山。

当然呢?有一种观点说秦始皇能够灭六国,是因为得到了墨家的帮助,有强大的武器。甚至有人认为,秦始皇灭六国,得到了外星人的帮助。

那么,这里提一个问题,六国为什么会亡?

韩国:运气不好。

建国的时候,灭郑,辉煌一时。可,前面有首霸的魏国,中有齐、楚两雄,后遇到秦国崛起。韩国运气不好,他的发展,诸侯都很强大。因此,当韩昭侯变法图强的时候,被魏惠王打得差点亡国。当韩宣惠王、韩襄王,开始复兴韩国国力,齐、楚又来敲打。等到秦国崛起,韩国连连被打。

简单说,韩国不能有进一步发展,是运气不好。

魏国:人才流失。

吴起、孙膑、商鞅、张仪、范雎、尉缭子、姚贾、信陵君,人才流失,导致魏国霸业衰败。

赵国:因战而亡。

赵国是很悲催的,建国到亡国,不是打诸侯,就是被诸侯打,也可以说,赵国总是和别人打架。当然,还有赵氏内斗成风。

直到赵武灵王,赵国拉风了一把。不仅灭中山,北战三胡,修长城,开疆拓土。还,扶持了三个有名的君王:秦昭襄王、燕昭王、赵惠文王。

可惜的是赵武灵王,死于内乱。

赵惠文王用尽一生,也难能达到赵武灵王的高度。

及至秦始皇的时候,赵国战争频繁:长平之战、邯郸之战、两次反击燕国之战、北击匈奴之战、秦始皇灭赵打了五次、代王嘉还在代郡坚持抗秦。

总之,赵国很悲催,因战而亡。

齐国:偏安一隅。

齐国在齐威王、齐宣王、齐闵王时代,也曾无比的辉煌。齐襄王也努力恢复国力,守住残破的江山。然,齐王建在位四十四年,没有发生战火,这也是一道闪光点。当然,在大争之世,属于奇葩。

楚国:从开始到结束,都很强。却被更强的对手灭亡。

燕国:总爱找赵国的麻烦。赵国亡了,燕国也离亡不远了。

因此,秦国在不断崛起,发展壮大。而,诸侯却在走下坡路。因此,秦始皇能够扫荡诸侯,一统天下。

说完了,六国被灭的原因。接下来,我们看一下秦国亡诸侯的顺序,也可以发现,秦始皇根据不同的情况,不断调整战略。

亡韩,这是既定战略,也是李斯、尉缭子的主张。

亡赵,是因为赵国发生了地震、闹饥荒

亡燕是因为荆轲刺秦。

亡魏,是顺手的事。

亡楚,先难后易

齐国,被留到最后。

因此,秦始皇灭六国,是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,而发生改变。只要有助于秦国统一天下的大业,秦始皇不会轻易错过。

那么,这里有个问题,秦始皇扫荡诸侯,一统天下,六国的态度是什么?

韩国:有心无力。

赵国:顽强难缠。

魏国:没有防备。

楚国:最难打。

齐国:不战而亡。

燕国:抵抗到底。

接下来说一下,秦国立国到亡天下诸侯的历史。

公元前770年---公元前222年,共计五百四十八年。

春秋时,周平王动迁,秦国建国。秦国历代贤君,身先士卒,最终称霸西戎,也是春秋十二诸侯之一,还扶持三位晋君归国(晋文公最出名)、助楚收复郢都。

进入战国时代,秦国因为君主更换频繁,常年内耗,走下坡路。

战国时代(公元前403年算起)秦国君主历经秦献公、秦孝公、秦惠文王、秦武王、秦昭襄王、秦孝文王、秦庄襄王、秦始皇,八位君主。写《秦武王篇》的时候,重点介绍了贾谊《过秦论》之中的奋六世之余烈,六世指的是什么。这里就不多说了。

前两代君主(献、孝)只要的对手是魏国。

秦惠文王先找魏国麻烦,后欺负三晋,最后扛上了楚国。

秦武王主要找韩国的麻烦,欺负周天子。

秦昭襄王的对手就更多:先欺楚,中对战三晋、伐齐、击楚,后与赵国杠上。

秦孝文王还没来得及建功立业,就嗝屁了。

秦庄襄王主要的对手是赵国。

总之呢?秦始皇,奋六世之余烈,振长策而御于内。公元前221年,秦始皇完成了统一大业。

此时,秦始皇双目注视着前所未有,辽阔的疆域。那些曾经很强的对手,一个又一个倒在了他的面前。

三晋、北燕、南楚、东齐,都成为历史,而他的大秦,笑到了最后。

秦始皇也觉得秦国和秦王,这两个称谓,不足以彰显他的文治武功,也不足以彰显新王朝的气象。

于是,更换国名,更换秦王的称号,是秦始皇要解决的问题。

最终在李斯等人的努力,这两个问题,迎刃而解。

秦国被改名大秦王朝,秦王也被皇帝取代。

秦王政是第一个皇帝,也想后代子孙,继承他的江山。因此,有了一个响亮的名字:始皇帝。

国号有了:大秦王朝。

名号有了:秦始皇。

这个嬴姓男儿,最终完成了荡诸侯,通八荒,达四海,安定天下。赢姓,取代了姬姓,终结旧王朝,开启新王朝。

秦始皇,也因为完成了一统大业,建立了封建君主,第一个王朝,留名史册。

嬴姓赵氏名政,成为了千古一帝。

无论后代如何评价皇帝,秦始皇都是不能绕过的千古一帝。

因为,秦始皇是第一个称帝的男人。所以,开创者,先驱者,总会让人铭记和敬仰。

因此,要努力开拓进取,成为第一人。

由于,是写《战国风云人物》之《君王篇》。那么,秦始皇亡六国,一统天下。《君王篇》写到这里,就告一段落了。当然呢?秦始皇兼并六国之后,也没有闲着,北击匈奴,南平百越。

大秦王朝全盛疆域,东起辽东、西抵高原、南据岭南、北达阴山。

那么,秦始皇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呢?

1、苦难是一种锻炼,面对生活要积极向上。(流亡邯郸)

2、羽翼未丰,学会低调。(吕不韦掌权)

3、出手时,不仅要干净利落,还要狠。(剪出嫪毐之乱、驱逐吕不韦)

4、能犯错,要知错,学会改错。(茅焦劝谏)

5、制定一个远大的目标,坚定不移的去实施。(统一大业)

6、善于抓住战机,灵活多用。(亡六国诸侯)

历史军事推荐阅读 More+
特种兵之千古谜梦

特种兵之千古谜梦

傻猪的幸福
【精典之作影视品质】江一凡是一个有着秘密身份的特种兵,他受公安部委派孤军奋战去执行一项秘密任务。当爱情、生命、兄弟情义、国家利益遭受共同打击的时候, 他将如何来化解这一次次的两难困境。一把古剑,一本古书,时空轮回,千年以前的他竟然是一代枭雄?穿越千年,他又将如何抉择历史的变故?一场场惊心动魄的古今对决即将上演。
历史 连载 38万字
道士下山,六个师姐都护我

道士下山,六个师姐都护我

番石榴不加糖
小道士王野下山当天大师姐:送你十亿酒店,跟着我混二师姐:医者仁心,小野来我医馆当神医三师姐:师姐要带你征服整个娱乐圈五师姐:小野,今天起,你就是我鉴宝行首席鉴宝师六师姐:与我翱翔蓝天,周游整个世界四师姐:跟着四师姐走,指定没错……哎....师姐太强,真是烦恼!
历史 全本 432万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