酉乾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三江阁网www.sanjiangge.net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
听说闻秋在熬糖,崔氏想去看看,便借着喊顾云山和三妮回家吃饭,去到了隔壁闻秋家。

“大郎,三妮,吃饭了。”

崔氏嘴里招呼,跨进灶屋,顾云山抱着顾云峰,与三妮闻秋围坐在灶门边,看着锅里的糖水翻动。

顾云山应着,“好,这就来。”

闻秋起身,“大嫂,喝糖水么?”

“这怎么好意思?你身子这么重,熬糖不容易,我哪儿好意思喝你的糖水。”崔氏往锅里张望,“闻秋,咱家没种红薯,你用啥熬的麦芽糖?”

闻秋添了两根柴,答:“用苞米。”

“苞米也能熬糖?”崔氏惊讶道。

崔氏一直被顾老大说没本事,磨豆腐都是出嫁后才学的,更不会熬糖。

但她知道,这边熬糖都是用的红薯加麦芽。

红薯苞米土豆这些作物,是二十几年前官府发放种子,才开始传开大面积种植的,长溪村地势相对缺水,大伙儿更愿意种耐旱的土豆和苞米,种红薯的人家不多。

山脚河边的大河村种红薯的人家稍微多一点,不过也都是种土豆为主,土豆更耐吃,不容易腻。

糖之所以稀罕,是因为温饱才是第一位,而土地有限,自然要优先种植容易入口容易填饱肚子的作物。

糖这个东西,再好吃也只是个零嘴儿,填不饱肚子的,只有家里红薯吃不完,才会拿来做成麦芽糖,自己解解馋也好,拿去街上能多换几文钱也好。

红薯能熬麦芽糖,崔氏觉得很正常,因为红薯本来就是甜的,就像做蔗糖的甘蔗和甜菜也是本身带着甜味,苞米熬糖她还是第一次听说。

闻秋稍微思索了一下,听崔氏的意思,她们熬糖需要用红薯,但其实麦芽遇到淀粉就能成为麦芽糖,红薯玉米都含有淀粉,自然都可以做糖。

崔氏又问:“用苞米怎么熬麦芽糖?闻秋你可不可以教教嫂子?”

她打心底佩服闻秋,这大约就是有本事的女人,旁人说起来都啧啧称奇。

闻秋没有立刻答应,轻声道:“嫂子,你知道一个秘方能卖多少钱吗?大伙儿都不知道用苞米怎么熬糖,只有我知道,那这就是个秘方,也许我靠这个秘方能安身立命,但秘方传开就不值钱了,嫂子应该能懂我的意思。”

崔氏搓着手,“是嫂子唐突了,但你要是教给嫂子,嫂子保证不外传。”

“既然嫂子这样说,我信得过嫂子,等快过年的时候,我叫嫂子一起熬,熬来过年吃。”

闻秋说了一套场面话,她没想到这里的人还不会用玉米熬糖,玉米熬糖其实没什么稀奇的特定步骤,说不定过几年古人自己就开窍了,不过现在确实只有她一个人会。

她不介意教给崔氏,什么用来安身立命都是胡扯,赚钱的前提是温饱,对于平民百姓来说,钱不如粮食来得实在,很多人家粮食堪堪够饱,哪有余粮来出售和做糖?

一斤红薯还没有一斤玉米贵,只是长溪村没人种植罢了,单靠玉米熬糖,赚不了什么大钱,不如用来做个人情。

等到腊月,正是她坐月子的时候,要靠崔氏帮衬着,刚好用熬糖这个事来笼络一下感情。

崔氏喜笑颜开,“唉好好好,到时候记得叫嫂子。”

顾云山拉了拉崔氏衣袖,“娘,不是要回家吃饭吗?快走吧,一会儿该凉了。”

“是是是,该吃饭了,闻秋你还没吃的话一起吧。”

闻秋摇头,“饭我热着呢,你们快去吃吧。”

把崔氏几人送出门,闻秋回到灶屋继续添柴,糖水要用大火熬到只剩三分之一才改文火,现在还早。

熬了半日,糖水开始变色,是粘稠的透明棕色,闻秋把火往外撤了一些,烧着小火慢慢煮。

傍晚,糖水变成深棕色,翻起些小泡泡,后来小泡泡逐渐合并,变成一个完整的大泡覆盖在锅里,闻秋立马将火都刨干净。

这个时候极为关键,要是慢一步,整锅糖可能就糊了,冷却之后硬度堪比石头,会又黑又硬带着苦味。

所幸闻秋时间把握得刚好,糖的成色极佳,硬度适中。

糖第二天才彻底冷却下来,变成硬硬的一块,闻秋敲了下半斤左右,拿去给隔壁的二妮三妮。

三妮高兴得蹦蹦跳跳,崔氏很不好意思,当天就说服顾老大,去把闻秋掰下来堆在地里的苞米全部背了回来。

闻秋拢共熬了三斤半的麦芽糖,还剩下三斤,背到集市卖了六十六文钱,比市价便宜了两文,但她不用蹲在集市守着。

回家路上,遇到同样赶集回来刘老头媳妇王氏,崔氏和闻秋笑着打招呼,“刘婶儿,你也赶集回来啊。”

闻秋没有提钱的事儿,她跟刘老头家买小母猪,还欠着四十文钱,虽然如今手里有一钱银子又三十文,但往后用钱的地方还多,等顺过这一段再说,只能厚着脸皮继续欠着了。

“是啊,家里灯油用完了,去买一点。”王氏回道,“他兰婶子,闻秋你们去赶集买的啥?”

崔氏名叫崔兰香,村里后辈都叫她兰婶子。

闻秋与崔氏还没开口,后边有人插了一嘴,“人兰婶子恐怕是去买笔墨纸砚的,人家里可是养着个大秀才。”

回头一看,是村长儿媳张氏,语气中透着阴阳怪气。

倒也不是张氏要无故找茬,而是张氏与崔氏之前结过梁子。

张氏有个女儿叫王小芽,与顾云山年纪相仿,情窦初开十分中意顾云山,总是借故去顾老大家找顾云山,甚至请顾云山把名字都改成了王雪莹。

张氏夫妇认为顾云山愿意帮王雪莹改名,肯定也是看得上王雪莹的,前段时间便跟崔氏提了这一茬。

村里人差不多十五六岁就成亲,顾云山已经十七岁,王雪莹也十六了,正合适,不如两家结个亲家。

崔氏觉得这么早成亲会耽误顾云山念书考科举,心里不大愿意,跟顾老大一商量,顾老大认为顾云山至少得娶一个知书达理的女子,将来能给顾云山当个贤内助,王雪莹大字不识一个,长得还黑,日后顾云山当了官,有这么个媳妇会丢人。

夫妻俩一合计,就让崔氏去回绝,崔氏又是个嘴拙的,拒绝的话说得不是很体面,张氏听在耳中,听出崔氏话里话外瞧不上自家闺女,从此就记恨上了,逮着机会就要挤兑崔氏几句。

张氏快步走近几人,“兰婶子,不知道你家大郎书念得怎么样了?这么上进,指不定明年能直接当个县官老爷。”

崔氏扯了扯嘴角,不知要怎么回答,她不懂科举是什么情形,只听顾云山说明年考秀才,要当官至少得是举人。

闻秋看出二人之间有些不快,道:“他王大娘,你家里没人考过科举吧?这科举可不容易考,首先要去县城参加县试,光是县试就要考好几天,第一天正考,二场招覆,三场再覆,考的是四书五经试帖诗,考过了才能去府城参加府试,府试除了四书五经还考杂文策论,考过之后才被称为童生,嫂子家大郎便是经过了重重考验,从整个府城的考生中脱颖而出获得甲等排名的童生,待明年过了院考,才算是有功名在身的秀才。”

说起科举考试,闻秋头头是道,她穿越前可是看了不少科举文。

也许这个时空有所偏差,但应该大同小异。

旁的三人被说得一愣一愣的,闻秋说的好些东西,她们听都听不懂,只能听出科举考试很厉害,听出闻秋在暗讽张氏无知。

崔氏看了闻秋一眼,心里暗自有些感动,虽然只是磨嘴皮子而已,但闻秋是向着她的。

张氏不是个轻易认输的主儿,道:“顾二媳妇儿果然是个有本事的,不止会劁猪,还懂得科举怎么考,还会熬糖呢,今天可是去集市卖了三斤饴糖。”

“我听说他顾二婶还欠着刘婶儿家四十文钱,有本事就是不一样,饴糖可是二十几文钱一斤,今天卖了饴糖就能还上。”

张氏口吻酸不拉几的,她家男人看了闻秋劁猪之后赞不绝口,说什么长得好还能干,又有王二媳妇儿在旁边撺掇,本来她也懒得跟闻秋计较,没想到她不找闻秋的麻烦,闻秋倒还主动撞上来。

闻秋咬咬牙,“饴糖只卖了六十六文钱,我孩子快要出生了,用钱的地方多,暂时不打算还刘婶儿家那四十文,刘婶儿不急着用钱的话等等我,我家里有有鸡有猪可以做担保。”

王氏倒是个老好人,看闻秋说得明明白白,笑呵呵道:“没事儿,谁都有难的时候。”

“多谢刘婶儿。”

张氏口头没讨着什么便宜,白了崔氏一眼,自古妯娌多龃龉,没想到崔氏两妯娌还挺和气。

与旁人别过,崔氏从怀里摸出钱袋子递在闻秋手上,悄摸道:“闻秋,这是我藏的私钱,你大哥不知道,虽然没几个钱,但你要是手头实在紧,就先拿去用吧。”

都市言情推荐阅读 More+
少年江湖行

少年江湖行

云骢
一个塞外西域的边城浪子,想要去长安城做帝王师,赏那十里桃花,畅饮万家酒楼,却遇上了一个妖冶的和尚和江湖第一世家的公子,他们怀着各自的目的,共同奔赴边境盘古山。
都市 连载 8万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