红楼说梦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三江阁网www.sanjiangge.net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
石即山,山即石,戚廖生所说的石有三面,指的是“大荒山”、“无稽崖”和“青埂峰”,作者有两意,指的是真和假,实和虚。看山的角度不同,得到的结果自然各异,“横看成岭侧成峰,远近高低各不同”,看《红楼梦》其实就是这样的一种感觉。“无稽崖”和“青埂峰”在大荒山上形成了两道对比鲜明的风景,凡路过此地的人,都要在这里驻足观望,都要在这里流连徘徊,都要在这里做出选择。然而,最终应该往哪个方向走,所有人似乎都很迷茫。

如果站在原地仔细观察一下,你就会发现“无稽”为“崖”,是一个深不见底的万丈深渊,朝这个方向走,只能是越走越黑,越陷越深。“青埂”则不同,它是“峰”,有一峰突起之状,有高山仰止之势,朝这个方向走,只能是越走越开阔,越走越亮堂。两道风景一高一低,一明一暗,在视觉上形成了极大反差,从“无稽崖”看“青埂峰”,那一定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感觉。毫无疑问,“无稽崖”只会把你带入歧途,带入深渊,带入迷津,青埂峰则会把你带向高处,带向远方,带向“一览众山小”的境界。

在大荒山上,只有青埂峰满目青翠,别有洞天,风景这边独好。山峰的下面是什么呢?当然是山洞,它的名字叫“林子洞”或者“绛洞”。为什么这么说?“林子洞”来自宝玉给黛玉讲的一个“故典”,他说:“扬州有一座黛山,山上有个林子洞”。明眼人一看便知,山和洞包含了林黛玉的名字。那么林黛玉和“青埂峰”又是什么关系呢?黛和青意思相同,“黛山”实际上就是“青埂峰”,只不过在宝玉嘴里换了一种说法而已。林黛玉又名“绛珠草”,故“林子洞”也叫“绛洞”。“洞”有“隐”和“藏”的功能,它和峰形成了一暗一明,一凹一凸的对比,体现的是山中自有无限丘壑。林黛玉是巍峨的“青埂峰”,是宝玉情之所系,心之所想,魂之所牵,故而被称作“情根”。这也是为什么宝玉离不开黛玉的原因所在。“青埂峰”虽然有路可通,但要想走近它并非易事。

这座奇妙的山峰就像宋玉笔下的巫山神女,耸立在烟波浩淼的高唐之巅,周围被云山雾海环抱,若隐若现,似有似无,有缘者方能在梦中与之相会,无缘者也只能望峰兴叹而已。然而,在“青埂”和“无稽”之间,每一个人都必须做出选择,要么往上,要么往下,非此即彼,除此之外没有第三条路可走。无论是往上还是往下,两个结果一定是南辕北辙,风马牛不相及。要想在梦中与巫山神女相会,就必须紧随“绛洞花主”宝玉的脚步往上走,不能犹豫,不能回头,更不能半途而废。只有攀上了这座高峰,你才能领略到“无限风光在险峰”的神奇魅力。

通过对书的来历的分析,我们完全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:《红楼梦》是藏之荒山的宝玉,是埋在沙漠中的明珠,是尚未发掘的一座宝库。当然,只要我们认识到了这一点,开启这座宝库也只是时间问题。

2、《情僧录》:一本微言大义的醒世录

毫无疑问,每一个人都想知道作者在石头上留下了什么,多少年来我们寻寻觅觅,多方求证,不就是为了寻找这个答案吗?然而,谁也不会想到,这个答案就隐藏在空空道人观《石头记》的文字当中,隐藏在他由空入色,由色入空的顿悟当中。空空道人见石头上的文字,是凡例所说的三个点睛之笔之一,它的原话是这样写的:

道人亲眼见石上大书一篇故事,则系石头所记之往来,此则《石头记》之点睛处。

这一个点睛之笔的内容,确切的说,是空空道人和石头的对话,体现了空空道人对石头上的文字从误解到理解的全过程,对石头之情从无知到有知的全过程。这个过程看似简短,但意味很深,它反映了空空道人对《石头记》认识上的一次质的飞跃,这个飞跃让他成功的完成了从空到色,又从色到空的轮回,实现了他“访道求仙”的目的。与贾瑞照镜的简单盲目相比,这个过程充满理性,充满智慧,充满积极向上的活力,是正确认识《石头记》的唯一途径。作者把这个过程概括为:“因空见色,由色生情,传情入色,自色悟空”。可以说这十六个字是认识《红楼梦》的秘诀,掌握了它,你就掌握了开启这座文学宝库的钥匙,掌握了它,你就掌握了进入“林子洞”正确路径。因此,空空道人和石头的对话,字字珠玑,句句千斤,每一句话我们必须认真领悟,切不可泛泛而过。(未完、待续)

(本章完)

历史军事推荐阅读 More+